我想,一看这个标题没有人不想看这本书,除非是极无好奇心的人,因为古往今来人类一直都在追求自由,争取自由,为自由而战,甚至“不自由毋宁死”,为什么要“逃避自由”呢?弗罗姆在这本轰动一时的著作中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论断:人们确确实实在逃避自由。这本社会心理学著作揭示了人性中这个鲜为人知的现象。

对作者的主要思路可以作下列概括:在进入近代以后,人一步步摆脱了外部力量的统治,这种统治首先是自然对人的统治,其次是宗教和国家的绝对权力对人的统治。但是摆脱这些力量的统治的人就是自由的人了吗?在一片盲目乐观的气氛中,人们对人类的前途愈来愈充满信心,以为人类既然征服了自然,既然摆脱了宗教和政治的绝对权力,既然有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经济上的自由,那么就可以认定,这个世界是一个理性的世界,而人基本上是理性的人。人的本性中黑暗残忍的一面被归结为中世纪的现象,它已经是一座死火山,人站在它旁边感觉不到任何威胁。法西斯的上台带给人们的震惊程度绝不亚于这样一座“死火山”的突然爆发,如此罪恶的、充满了权力欲的、蔑视弱者权利的、要求无限屈从的现象难道是真的吗?它们不是早已被现代民主扫除干净了吗?弗罗姆指出,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思想家看到岩浆的沸腾,预见到火山的爆发。他们是尼采(他在十九世纪就提出过反对乐观主义的见解)、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他们注意到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弗罗姆认为,人有要与外界联系的本能(冲动),人最惧怕精神上的孤独。人不但在客观上必须与他人合作才能生存,人们自我意识也要求一种归属感。“当人意识到死亡、疾病和衰老这些现象时,他必然地感觉到自己与宇宙及一切非我相比之下的渺小和不重要(无意义)。除非他找到某种归宿,除非他为自己的生命找到某种意义和方向,他定会觉得自己像一粒微尘而被自己个人毫无意义这一感觉压垮”(第21页)。所谓“逃避自由”就是要逃避这种渺小无力的感觉,这种孤独感,去归属于某种宗教、信仰或一切能把自己与他人联系在一起的关系,为此即使放弃自由也在所不惜。而这就成为法西斯主义得以泛滥的心理基础。

这本长达三百页的著作出版于1941年,共分七章。细读之后,我感到全书可以大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入摆脱外部压迫争得自由的过程及这一过程的正反两个结果;第二部分写这一过程带来的反面结果,作者称之为“消极的自由(ivefreedom)”或“被动的自由(free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社会学精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李银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银河并收藏社会学精要最新章节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