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发表于1899年,被公认为社会学的经典著作。像一切经过时间的筛选仍能保持其生命力的作品那样,韦伯伦的《有闲阶级论》全靠它的独到之见幸存下来(这也给了我们这些社会学的后来人一个教训,要想真正留下点痕迹,必须去做独创性的工作)。

全书的主要立论是:自有闲阶级产生以来,其主要特征有二,一个是炫耀式的闲暇(spicuousleisure),一个是炫耀式的消费(spicuousption),而二者的共同点在于炫耀式的浪费(spicuouswaste)。前者是对时间和精力的浪费,后者是对消费品的浪费。这种炫耀式的浪费是财富的证据,又是有闲阶级的标志。

(一)炫耀式的闲暇

据韦伯伦考证,在野蛮时代早期,有闲阶级尚未形成,原始社群中阶级的区分微乎其微。直到野蛮文化的高级阶段,有闲阶级才得以充分发展,其典型可举封建时代的欧洲和日本。有闲阶级的产生是与私有制的形成同步的,二者是同一经济过程的结果。从以女性俘虏为奖赏的风习开始,遂有男性家长、女性家奴的“所有制婚姻”(第23页),加上对奴隶及仆役的占有,以致逐步形成了私有财产制度。人对财富的欲望是永不满足的,于是在上流社会中根据财产的多寡进一步分出了层次。虽然除了财富之外,人还有其他要求,例如舒适、安全、权力等,但这些目标的达成无不受到金钱竞争的巨大影响。

下层阶级的人只有一种竞争即工作效率的竞争,而上层阶级的竞争是看谁能更彻底地摆脱生产性的工作。从希腊罗马时代到如今,某种程度的闲暇,即摆脱与为日常生活目的服务的生产过程的关系,一直被当做一个有价值的、美的、以致一个无可指摘的人生的先决条件(第37~38页)。在人们眼中,闲逸的生活是美的和高贵的,脱离生产性劳动成为金钱上的成功的传统标志;反之,参与生产性劳动则是贫穷和地位低下的象征。摆脱生产性劳动不仅被视为光荣高尚而且成为尊严的前提;而劳动不可避免地被视为卑贱,因为它同软弱和服从的地位联系在一起,是贫困的证据。

作为一个普遍的规律和显著的特征,一切社会中的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绝不参与生产性的劳动,而只参与或多或少具有荣誉性质的工作。此类工作主要有四种:(1)军事性的;(2)政府或政治性的;(3)宗教性的;(4)体育性的。其共同特点在于全部都是非生产性工作(第2页)。这四项工作构成了有闲

「如章节缺失请退出#阅#读#模#式」

你看#到的#内#容#中#间#可#能#有#缺#失,退#出#阅#读#模#式,才可以#继#续#阅#读#全#文,或者请使用其它#浏#览#器

章节目录 下一页

社会学精要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快小说只为原作者李银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李银河并收藏社会学精要最新章节社会学的定性与定量方法